您好,欢迎访问这里是MK体育网站名称官网!
400-123-4567
138000000000
公司动态
.

MK体育新闻动态

联系我们

MK体育

地址:广东省广州市天河区MK体育工业园88号
手机:138000000000

咨询热线400-123-4567

mk体育在线官网,向“新”而行强动能

发布时间:2024-12-01 18:50:14人气:

  mk体育全站appmk体育全站appmk体育全站app襄阳市位于湖北省西北部、汉江中游,是党中央、国务院确定的中部地区重点城市、汉江流域中心城市和重点支持的省域副中心城市,现已形成以汽车及零部件(新能源汽车)为龙头,农产品加工、装备制造、电子信息、新能源新材料、医药化工等为支柱的特色产业集群,2023年地区生产总值5843亿元,位居湖北省第2位、中部地区非省会城市首位,2024年前三季度地区生产总值4259亿元。

  党的十八大以来,习多次考察湖北,要求“在长江经济带高质量发展中奋勇争先,加快建成中部地区崛起的重要战略支点,奋力谱写中国式现代化湖北篇章”,强调“要在推进科技创新和产业创新上开拓进取”。为深入学习贯彻习关于湖北工作的重要讲话、重要指示批示精神,切实推动襄阳在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上走在前列,按照湖北省委、省政府部署,我们成立调研组围绕加快产业转型升级、推动高质量发展,认真开展调查研究,努力以奋进姿态、务实举措扎实推进新型工业化,为中国式现代化襄阳实践注入澎湃动能。

  2024年11月,习在湖北考察时指出:“坚持传统产业转型升级和培育壮大新兴产业、未来产业齐头并进,因地制宜发展新质生产力,打造更多叫得响的品牌。”一座城市的产业发展是一个新旧相承的过程。在调研中,我们发现襄阳产业发展的一个突出问题,就是传统产业转型升级不快、新兴产业块头不大。如何既保住现有“看家产业”、促老树发新芽,又催生新质生产力、栽新苗长新树,是摆在襄阳这座老工业城市面前的“必答题”。

  襄阳曾是全国第九大汽车工业城市,汽车产业产值一度超过2000亿元。但在转型过程中,由于缺乏引领性的新能源整车项目,襄阳2021年新能源汽车产量占比仅有4%。应对转型之困,必须牵住整车生产这个“牛鼻子”,以链式思维推动产品线年,襄阳联合东风公司盘活美洋汽车闲置工厂,落地“纳米01”新能源乘用车项目,实现了新能源乘用车整车制造“零的突破”。在东风乘用车制造总部襄阳工厂,调研组深入冲压、焊装、涂装、总装四大工艺车间,实地了解“纳米01”完成总装下线的全过程。东风公司负责人向我们介绍,“纳米01”是襄阳汽车向新能源转型的重要成果,年产值预计突破100亿元,零部件本地化配套率达70%以上。在“东风效应”带动下,襄阳已聚集新能源汽车企业近百家,规模以上汽车及零部件企业360多家,襄阳新能源汽车产业集群成为湖北省首批战略性新兴产业集群。今年1—9月,全市新能源汽车产量同比增长115%,占汽车产量比重由2023年的13.9%提升至目前的22.5%。

  东风新能源乘用车“纳米01”,是襄阳汽车向新能源转型的重要成果,零部件本地化配套率达70%以上。图为2024年8月6日,在东风汽车纳米科技(襄阳)有限公司总装车间,一辆辆崭新的东风纳米01新能源汽车陆续下线。 襄阳融媒体中心供图 谢勇/摄

  产业布局需要“走一步、看两步、谋三步”。襄阳汽车产业转型升级,不仅要跟跑“电动化”,更要提前布局,力争领跑“智能化”、“网联化”。2023年4月,工信部批准襄阳创建国家级车联网先导区,这是全国七个之一、湖北唯一的国家级车联网先导区。目前,襄阳已累计完成430多个交通路口智能化改造,形成了覆盖面积562平方公里、双向道路里程710公里的大规模城市级车联网应用环境,聚集了希迪智驾、四维图新等数十家智能网联汽车企业,一个500亿级智能网联汽车产业集群正加快形成。

  产业培育不能“把鸡蛋放在一个篮子里”。我们考虑到,汽车产业一度占据襄阳工业“半壁江山”,这种“一业独大”的局面伴生着诸多风险。襄阳有22.5亿吨磷矿资源储量,可以培育引进新能源新材料和磷化工上下游企业,推动资源变产业,实现产业多元化发展。调研组在湖北锂源新能源科技有限公司看到,生产现场热火朝天,5万吨磷酸铁锂生产线正在满负荷运行。这家公司的年产值超50亿元,其新一代产品“锰锂1号”可将电池放电电压由3.3伏特提升至3.7伏特,功率密度和能量密度得到大幅提升。近两年来,比亚迪弗迪电池、双登储能、骆驼新能源等新能源电池项目相继落地襄阳,已形成“资源—材料—电池—应用—回收利用”全生命周期产业链。

  调研中,我们更加深刻认识到,产业发展必须用好“破立并举、先立后破”的辩证法,既不能躺在过去的功劳簿上吃老本,也不能不顾过去的发展基础一味追风求新。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提出,“健全因地制宜发展新质生产力体制机制”,“支持企业用数智技术、绿色技术改造提升传统产业”,“建立未来产业投入增长机制”,为我们推动产业革旧立新明确了方向。汽车、农产品加工、装备制造等传统产业是襄阳经济的支柱、就业的基础,转型要早、步子要稳,要抓住国家制造业重大技术改造升级和大规模设备更新机遇,加快高端化、智能化、绿色化转型,牢牢守住“看家产业”。新兴产业不是无本之木,要立足产业基础和资源禀赋,抓住新能源和智能网联汽车、新能源新材料、精细磷化工等产业突破性发展窗口期,找准切口、快速行动,形成新的经济增长点。未来产业虽远,但并非遥不可及,关键要坚定决心、长期培育,要健全因地制宜发展新质生产力体制机制,重点围绕新型工程材料、新型储能和氢能、生物制造等做好长线布局,加快催生新产业、新模式、新动能。

  湖北隆中实验室是湖北省对标国家实验室组建的高能级创新平台,汇聚了多位国内顶尖专家院士。图为2024年10月31日拍摄的湖北隆中实验室。襄阳融媒体中心供图 王虎/摄

  习在湖北考察时要求我们“围绕重点产业强化创新链产业链资金链人才链融合,加强关键核心技术研发攻关,构建大中小企业协同创新机制,提升科技成果转化水平”。在实践中,我们越来越清晰地认识到,襄阳要成为名副其实的省域副中心城市和汉江流域中心城市,提升科创实力是关键mk体育在线官网,。但襄阳的科创资源“家底”并不丰厚,科研投入占比偏低、科创平台数量不多、科创产出效率不高。为此,我们坚持以“用”为导向,把“好钢用在刀刃上”,深入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大力推进产业聚链强链补链,推动科技创新和产业创新深度融合。

  科创平台是原创技术的策源地、成果转化的聚宝盆。近年来,襄阳先后与20多所高校建立战略合作关系,组建科创平台805家,建立院士专家工作站139家、博士后工作平台14家。湖北隆中实验室是湖北省对标国家实验室组建的高能级创新平台,汇聚了多位国内顶尖专家。中国工程院院士、湖北隆中实验室首席科学家傅正义介绍:“湖北隆中实验室正在攻关突破先进车用材料基础与前沿探索、汽车新能源动力、交通运载装备轻量化等关键共性技术,加快建设国内领先的先进车用材料实验室。”建成不到两年,隆中实验室已实现先进陶瓷、新能源电池、轻量化制造等领域6项关键技术突破,累计转化科技成果7亿多元。

  科技攻关需要集中力量办大事。过去,企业、高校、院所“各自为战”,科创资源未能“攥指成拳”。为此,襄阳市推行重大科技项目“揭榜制”,鼓励企业、科研院所协同创新,累计发布“揭榜制”科研项目50个,吸引60多家科研单位揭榜,一批关键共性技术取得突破。调研组在楚云机电工程有限公司了解到,该企业的“新型环保气体环网柜制造技术”就是由湖北工业大学产业研究院成功揭榜并实现产业化的,建设的生产线台(套)环保气体环网柜,为企业增加年产值5亿元。

  统筹供给侧和需求侧,是创新驱动高质量发展的关键所在。为解决科技创新服务不精准、信息不对称、供需错配问题,襄阳搭建了汉江科联网平台,用以推动科技成果、科技服务、科研专家、科技金融高效对接,科研资料、科研仪器开放共享。平台目前已聚集科技文献12.6亿篇、科技成果2.08万件、科研仪器2万台,入驻科技专家1915位、高新技术企业1625家、科技中介服务机构95家。市科技局负责同志向调研组介绍,本市企业湖北德普电气通过汉江科联网,与山东大学张承慧教授团队签订了技术开发合同,完成的“大容量电池储能系统数智化测试与控制关键技术及产业化”项目,有效攻克了电池充放电动态响应慢、测试精度低、数据真实性差等难题,荣获国家科学技术进步奖二等奖。

  教育、科技、人才是中国式现代化的基础性、战略性支撑。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强调要统筹推进教育科技人才体制机制一体改革,健全新型制,提升国家创新体系整体效能。襄阳是科教大市、人才大市和区域创新中心,但创新成果与这些优势还不够匹配。襄阳的城市能级决定了我们不能搞也搞不了大而全,一定要找准定位,围绕新能源新材料、新能源汽车等重点产业集群,精准高效配置创新资源,当好技术转化的“前哨站”,培育更多专精特新企业,努力在更多领域形成“独门绝技”。中部地区抓抢人才没有别的诀窍,靠的就是魄力和诚意,只有在解放思想上先人一步,创新人才评价激励机制,用市场化的办法提升人才管理使用效能,才能真正引进、培养、用好、留住更多高端人才。在调研中,不少企业和院所也谈到,襄阳在教育、科技、人才相互促进、深度融合上还欠火候。这就需要党委政府发挥统筹作用,打破条块壁垒,整合分散资源,形成集成优势。我们要加快构建以“用”为导向、以企业为主体、以科技创新供应链平台为载体、以教育科技人才体制机制一体改革为支撑的科技创新体系,加快形成教育、科技、人才良性循环,推动科技创新和产业创新走深走实。

  激发全社会内生动力和创新活力,需要更加公平、更有活力的发展环境。早在上世纪70年代,襄阳就打破户籍制度和干部管理体制的坚冰,面向全国引进科技人才2000多人,奠定了高新技术产业发展的基础。奋进新时代,我们更加需要传承和发扬改革精神,全力优化发展环境,为创业提供更加肥沃的“土壤”,让创新的激情竞相迸发。

  创新走的是别人没有走过的路,难免荆棘丛生、困难重重。一些企业担心创新中“孤灯走夜路”,不敢创也不愿创,这就需要我们当好“领航员”、“清道夫”、“护林人”,彻底打消企业的后顾之忧。近年来,襄阳先后出台以控制成本为核心优化营商环境若干措施“55条”、更好服务市场主体推动经济稳健发展“39条”等政策,着力降度易成本、要素成本等各类成本。今年以来,实现438个惠企事项免申即享,兑现各类惠企资金29.1亿元。湖北山特莱新材料有限公司是一家生产水溶性环保聚酯的高新技术企业,调研组了解到,该公司被评为国家级专精特新中小企业后,市财政部门通过数据比对,自动核验认定并即时发放奖补资金。公司负责人感慨地说:“我们不需申请,也不用跑服务大厅,只需提供一个银行账号,奖补资金就到账了,这在以前是难以想象的!”通过和多家中小企业交流,我们深切体会到,优质的营商环境就是高质量发展的源头活水,只要敢于改革、锐意创新,就能搅活这池“春水”,养出更多更大的“好鱼”。

  无论是科技创新还是产业培育,都是高投入、长周期、高风险的过程,必须有长久的金融服务精准滴灌。为破解中小型科创企业融资难、融资贵,金融机构对科创企业看不清、看不懂、不敢贷的问题,襄阳市探索推广“科创企业创新积分信用贷款”模式,依据创新积分引导金融机构和担保机构精准开展金融服务。全市首批纳入创新积分制试点的346家科技企业,已累计获得授信105亿元、贷款22亿元。湖北嘉辐达节能科技股份有限公司是一家生产超细玻璃棉保温隔热材料的国家级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近年来因订单猛增急需补充流动资金。我们在该企业调研时,正赶上中信银行襄阳分行负责人前来协调融资服务。他向我们介绍,银行根据企业创新积分情况,5个工作日就完成1000万元信用贷款的审批和投放。中信银行襄阳分行推出积分卡审批模式,从企业创新能力、经营发展、人才团队、科技资质等多个维度进行综合打分,根据评分结果直接核定授信额度,目前已为18家科创企业累计提供授信12.8亿元,发放贷款8.4亿元。

  习强调,“生产关系必须与生产力发展要求相适应”,“要深化经济体制、科技体制等改革,着力打通束缚新质生产力发展的堵点卡点”。我们在调研中深切感受到,生产力和生产关系是对立统一的,技术的革命性突破、生产要素的创新性配置、产业的深度转型升级,制度和环境既是“天花板”也是“承重墙”。营商环境没有最好只有更好,深化改革只有起点没有终点。推动产业高质量发展,必须以刀刃向内自我革命的决心和勇气,不断打破制度瓶颈,接续打造优化营商环境升级版。我们将持续深化“高效办成一件事”改革,健全惠企政策精准直达机制,努力营造同样条件成本最低、同样成本服务最好、同样服务市场机会最多的一流营商环境。聚焦影响营商环境的痛点、难点问题,常态化组织开展银企对接、企业供需对接和拖欠账款清理工作,大力开展“解难题、稳增长、促发展”企业帮扶活动,以发展环境之优为企业推动科技创新和产业升级保驾护航,以务实有效举措加快襄阳都市圈高质量发展,努力为新时代推动中部地区崛起贡献襄阳力量。

推荐资讯